
“在家门口就能做DR肺部检查,甚至还能享受到市级医院的诊断。”来自坞根镇的李大爷因咳嗽胸部不适,到坞根镇卫生院(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坞根分院)就诊,说起这项服务赞不绝口,“之前去市区大医院做个检查都要预约、排队,现在比原先方便多了。”
据悉,温岭一院医共体建立了全市消毒供应、云影像、云心电诊断三大共享中心,全市所有的检查检验结果都由市级医院承担。这不仅可以实现全市检查检验资源同质化,而且还能大大减轻分院医务人员负担等问题。
三大共享中心建立,可以有效减少误诊、漏诊等情况的发生
12月7日,来自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团队和温岭一院医共体专家,在坞根镇卫生院举行大型义诊活动。专家们的到来,吸引了大批患者前来就诊。现场还进行家庭医生签约宣传,发放药品及慢病、流感等宣传资料,服务百姓约八十人次。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老百姓真正留下来。”坞根镇卫生院院长陈斌华说,基层卫生院人员紧张,不少内科医生都是兼职从事B超、心电图等检查,“现在建立了远程会诊平台,可以直接将片子传到云影像中心,由市级医院放射科诊断人员出检查报告,可以有效减少误诊、漏诊等情况的发生。”
医共体建设推行之后,到这里看病的患者有明显增多。“从影像报告单来看,今年4月至11月,就达到了2400份,比去年一整年的数量还要多。”陈斌华表示,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也让基层医院心里有了底。
据统计,今年1至10月底,消毒供应中心为市内医疗单位提供统一消毒包1.6万个,云影像诊断中心于6月8日上线,至11月底上传影像片子2.8万多张。另外,云心电诊断中心于7月19日上线,至9月底上传影像片子1.1万多张。
针对当地农民、养殖户,容易诱发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坞根分院开设了疼痛科专科门诊。“邀请医共体疼痛科专家,定期每周三前来就诊。”陈斌华说,通过打造特色科室,发挥专家传帮带作用,提高基层卫生院的技术水平,真正从输血变为造血。
医共体建设推行之后,坞根分院积极与市级医院对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从4月至今,我们共为市级医院输送患者150多名。”陈斌华表示,“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进社区”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选择。
培育更多“接地气”的特色科室,期望打响分院的技术“招牌”
在横峰分院中医科,每个工作日都门庭若市。据分院统计,2018年看中医的患者有近2400人,2019年前11个月就达到4200多人,业务量相较之前翻了一番。
“中医科,是我们分院打造的重点科室和特色专科。”横峰分院院长江勇告诉记者,根据患者需求,早在2017年院内就开设了中医科,并作为特色专科进行扶持、培育。每年,卫生院都选派内科医生到市级医院进行进修学习。今年,医院还打算将肠道门诊病区改造为中医诊疗区,为患者提供更舒适的就医环境。
“科室的发展,不能单打独斗,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江勇说,去年他们还招聘了一名中医本科生,通过规培和培养,为中医科发展储备更多后备力量。同时,卫生院还通过绩效考核等有效措施,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带动其他专科协调平衡发展,实现“院有专科、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新局面。
目前,横峰分院正在筹建骨质疏松防治中心,设计床位约40张,预计将于明年上半年开放。“等病房开放后,温岭一院医共体将派骨科医生、护士下来,指导病房规范运作,还要把我们基层的医务人员培养起来。”横峰分院副院长江巧红说,后期他们还将邀请市级专家过来,参与签约医生讲课、随访、体检等,逐渐打响分院的技术“招牌”。
温岭一院医共体副主任吴旭丽表示,医共体大力推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变“群众跑”为“医生跑”,并开展业务帮教,有助于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员不足,资质不足问题。居民就近就医,有序转诊,一方面可以享受到更高的医保报销政策,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外出就医的交通和生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