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记录疫情下的不平凡(一)

作者: 文/图 宣传统战处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2-15 14:35:55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疫”中,有太多感动的瞬间让人心升敬意、泪光涟涟。一个个勇敢的身影冲锋在抗疫一线,一帧帧震撼的画面定格在大家的记忆中。

隔离区里的“顶梁柱”

      1月20日,医院建立隔离区,第一批医护人员进驻。在接到通知后,感染科马春莲主任匆匆和家人通了电话,让他们帮我收拾下行李送到医院。之后,便一直在隔离区工作了。

      隔离区里所有住院病人的病情都要关注、发热门诊的二线诊断需要坐诊、隔离区大大小小的事务需要统筹协调、市里最新的部署安排需要层层落实、各类数据表报需要核实填写……在隔离区的工作是紧张而忙碌的,从早上6点起床到晚上将近12点睡下,除了日常工作,还得接听上百个电话,基本没有一刻停歇。

      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团队磨合,工作走上了正轨。各项工作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不知不觉,在隔离区里工作25多天了。她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家里。她说:“作为家庭的一员,医护人员是儿女、是父母、是妻子丈夫,但更是医护人员,穿上白大褂,就有责任和义务上前线去求治每一位病人,所以,再累再难也要坚持下去,相信这场仗,我们能打赢!”

挺身而出的科主任

       抗疫情一线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疫情肆虐之际、群众需要之时,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工作经历、科室带头人的潘敏暂时放下家中有中风偏瘫需照料的老父亲和还高一在读女儿,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他放心在前线工作。

      不知不觉自己在隔离病区“抗疫”差不多20天了,潘敏主任和其他一线同事一样,穿上防护服,里面的衣服总会被汗水浸湿,防护镜容易起雾看不清。为了减少消耗防护服,连上厕所都尽量忍住,尽可能不饮水,这样可以坚持更长时间。他表示,“这些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当我们面对患者期待的眼神,穿上这身白大褂,我们没有理由不坚持”。 

       在隔离病区,“每天的工作忙碌而充实,从早交班、查房、中医会诊到下午专家组的病例讨论、晚上的二线会诊,指南更新的学习、讨论,忙忙碌碌的一天,因为防护的关系,双手需要反复清洗、消毒,有的已经出现蜕皮过敏,但是看到隔离患者在减少,苦累也值得。另外,整个团队配合默契,充满朝气,作为科室带头人,我为带领这样一支团队而深感自豪”。潘敏主任表示。

取消订婚奔赴一线的女医生

       来自辽宁阜新的刘颖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去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中西医结合科工作。原定于大年三十回家的她准备在春节期间和男朋友李岳耕订婚。回家的机票已经订下,亲友早已通知,喜宴事先预定,还定下了婚纱照的拍摄时间。当他们被幸福和美满的气氛围绕的时候,新型冠状病毒防疫战打响了。刘颖听说温岭出现疫情后,毅然留了下来。

       对于她的选择,李岳耕心有灵犀地和她达成一致意见:取消订婚!劝说父母,联系取消订婚事宜,向亲朋好友一一致歉……李岳耕对她说:”照顾好自己,家里的事情不用担心,我会处理好。”

       大年初二,刘颖便把行李搬进了隔离区,开始上班了。刘颖坦言,最开始她也曾害怕和担心被感染,但是同事、男朋友和家人的关心和支持给了她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截至目前,刘颖已经在隔离区工作18天了,和同事一起克服困难,战胜病毒。她说:“希望这场疫情早日结束,希望我的同事、患者都平安。”

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消化内科医生

       “作为消化科医生的我根本没多想就去了,当时心里只有作为一名普通医生的职责”!

       2月6日,隔离病房里一位隔离患者突发消化道大出血,情况十分危急,夏晨梅医生毫不犹豫,匆匆忙忙做好防护措施,第一个就冲了进去,紧急为患者处理,经过夏晨梅医生果断有效的施救措施,患者化险为夷。很多同事欣然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夏晨梅是第一批入隔离病区的医生之一。1月19日,医院发出抗疫“召集令”,她同其他四位同事一起,首批5位医生主动请缨到隔离病区。如今,她已在“战疫”最前线的隔离区抗战了三个多星期。

       夏晨梅表示,事实上,就像华山医院张文宏主任说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医务人员这个群体的天职,决定了他们要比大多数人付出更多,最大的心愿,就是不管现在还是将来,整个社会对医务工作者多一些尊重和理解!

开救护车的老战士  

       郑玉兵是医院120驾驶车队的队长,自1月20日医院设立隔离病房和发热门诊,郑玉兵就主动留在医院,承担起了转运新冠肺炎确诊病人的重任,目前他已经连续奋战26天。

       转运确诊患者,感染的风险性比较大。“说不害怕不担心,那是假的。但是,我是车队长,关键时候我不去谁去?”

       郑玉兵说,在疫情面前,医务人员都是好样的,院前急救人员也不能落后。 

       对于确诊的患者,郑玉兵需要将他们转运到台州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接受进一步治疗。

       有一次,郑玉兵连着跑了三趟路桥,从中午11点开始,一直到晚上7点30分。“穿上防护服,我们不能吃饭、不能喝水,甚至连厕所都不能上。”为了节约防护用品,郑玉兵只能任由防护服内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那天,等郑玉兵结束工作,回到宿舍已经是晚上8点多。  

       长时间佩戴口罩,他的脸鼻已经肿了,手背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寻找防护“盾牌”的“弱”女子

       战“疫”期间,防护服、面罩、口罩等防护用品逐渐紧缺,设备管理处工作人员非常焦急,加班加点,晚上也经常到10点以后才回家。一天近百通的电话联系让设备管理处的周玲玲的声音变得沙哑。

       每天联系原来的供货商,寻找新的供货途径,周玲玲每时每刻都在留意线上线下的供货消息,把时间花在寻找口罩、防护服和隔离服等防护用品上。正月初三那天,周玲玲的父亲因为肝癌晚期,在病房去世了。

      “我很遗憾春节前五六天都没回家陪他吃晚饭,连年夜饭也没有陪他吃。爸爸住院的时候,虽然离得很近,但我也怎么去陪他。”周玲玲情绪低落说道,“但是我相信爸爸会理解我的。医生护士们是去打仗,口罩和防护服是子弹,是盾牌,是救人命的物资。”

      在快速办好父亲丧事后,周玲玲又回到了工作岗位。虽然有感冒不适,她还是坚持工作,继续为医院下订单……因为设备管理处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医院防护物资虽然紧张,但供给量还可以满足临床一线的需求。

不为容颜,只为战“疫”的医护人员   

       隔离区中的女医生护士们为了更好地奋斗在一线,更为了健康安全地服务病人,甘愿剪去缕缕青丝。“其实,在剪第一刀的时候,我有点不舍,毕竟这长发,‘养’了还蛮长时间的。但是时间在疫情面前是最宝贵的,哪怕只是吹头发的五六分钟,或许就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剪掉头发我一点也不后悔!”感染科护士长夏晨曦说道。

      “剪去长发,是我们对打赢这场战‘疫’的誓词,我们也有着赢得战‘疫’的信心,尤其2月1日我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首例治愈者在台州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顺利出院的消息,更是坚定了我们的决心。”

       医护人员也希望病患们在就医时,对医务人员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市民们熟知并遵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手册》相关防控措施,保护好自身健康就是对医护人员最大的支持。

消灭病毒的保洁人员

      任志良是爱玛客保洁部经理,在这次疫情中,他同爱玛客主管吴君一马当先。在医院刚接手新冠肺炎患者的数天里,隔离病房的保洁和运送工作落在了任志良和吴君两人身上。

      “刚开始人手不够,我们每天都要工作14小时。”任志良说道。收集医疗垃圾、拖地、床单位消毒、打开水、送饭……消毒一个床单位需要90分钟,每天需要对每个床单位消毒3次。患者出院后的终末消毒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另外,为了避免隔离病房交叉感染,走廊、窗台,隔离病房内肉眼可见之处,都需要消毒。

       刚开始时,高负荷的工作加上闷热的防护服让两人非常不适应,先后晕倒在病房。面对病毒不退缩,面对困难勇敢解决。背负着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任志良和吴君相互鼓励着,一直坚持工作着。

       随着工作的开展,隔离病房的保洁工作逐渐步入正轨。17位爱玛客工作人员先后加入隔离病房工作,任志良和吴君的工作重心也有了转变,由一线工作转变为管理和培训。

       “爱玛客会在隔离病房做好保洁、运送的工作,直到疫情结束。”任志良表示。

        一个个坚守故事的背后是不舍和放弃一个个无畏举动的背后是本能和担当向守护我们的医护人员致敬请一定要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