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疫”中,有太多感动的瞬间让人心升敬意、泪光涟涟。一个个勇敢的身影冲锋在抗疫一线,一帧帧震撼的画面定格在大家的记忆中。
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还在肆虐。一群不畏牺牲的医护工作者正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中。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相国,从大年三十开始,就与团队一直战斗在一线。在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已经在阻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一线连续战斗了20多天。
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温岭市新冠肺炎病人定点收治医院,是此次战斗的最前线和主力军,诊治专家组成员分批分梯队进入核心区。隔离区的医务人员和病人之间,与平日有不同之处,除了要保证一些疑似患者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之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心理干预,因为很多病人和疑似者会比较恐慌,加上医院随之跟进的心理医生专业疏导,情况好了很多。
当记者问到“您害怕吗?”李相国说,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对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认知还具有不确定性,至上而下的诊疗方案也还在不断调整,团队或多或少都有些恐慌,但毕竟我和我的团队都还算是比较有经验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都不错,很快就调整过来了。而且,我始终相信我们的防护装备是一流的,并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应该还是安全的,心理有底。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这个团队不是在独立战斗,外围的各种强大的后勤保障和支持,让我们可以安心在一线坚守,对抗击疫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战役,不是一支队伍的孤军作战,更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它是一场汇聚各方力量的综合战役。
“作为一个普通的医生,在国家或人民碰到困难的时候,在医院需要我们挺身而出的时候,能够在自己岗位上做出一点点小小的贡献,我觉得这是做医生的本职,也为此深感自豪。”李相国表示。
守住这栋楼里的患者
2020年是谢宏晟在温岭一院感染科工作的第27个年头。新院搬迁以来,公共卫生楼就是他日常工作的地方,没想到今年的春节也是在这里度过的。
春节前,医院陆陆续续收治了几位从武汉返乡的患者,公共卫生楼变得忙碌且紧张起来。从公卫楼三楼四病区开始收治疑似患者,谢宏晟也正式进入战斗状态。所有入院病人都需要做检测,检测过程中的采集咽拭子就是工作内容之一。作为感染科的老医务人员,谢宏晟说这项任务他义不容辞。
和其他进入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一样,谢宏晟需要戴上三层帽子,两个口罩(里面是N95口罩,外面是外科口罩),穿上防护服,隔离衣,鞋套,护目镜和两层手套。除此之外,谢宏晟还要带上一个面罩。因为采集咽拭子是一项高危操作,要用培养管内的消毒长棉签以非常灵敏而轻柔的动作,来擦拭患者口内两侧腭弓和咽、扁桃体上的分泌物,这个过程可能会刺激患者的咽部,造成恶心、呕吐或者咳嗽,患者高速喷射的唾液等极有可能溅到操作者的面部和身上,所以要异常小心。
护目镜容易起雾,会影响视线;没有缝隙的防护服,也让身体感到闷热。在隔离病房里,所有的动作都变得比平常缓慢许多。
尽管是冬天,但因为穿着密不透风的整套防护装备,短短一个小时后,就已经汗流浃背,有点胸闷,甚至有点头晕了。
傍晚,结束一天的工作后,谢宏晟脱下防护服了。从公共卫生楼出来,太阳早已落山,回到公寓楼休息上一宿,谢宏晟给自己打了下气,再坚持下去,一定会胜利!
感染科医生的抗疫经历
自疫情发生以来,无数医务人员战斗在防疫一线,他们放弃个人的休息时间,放弃与家人的团聚相伴,默默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忙碌奉献。对于温岭一院感染科的蔡灵芝副主任医师来说,也是她20年的从医生涯中特别的经历。
从发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人开始,蔡灵芝就一直坚守在发热门诊。每天全身武装,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护目镜。发热门诊是24小时开诊的,蔡灵芝每次上班就要坚持8个小时。而这8个小时的接诊过程中,蔡灵芝不喝水,还需要憋尿。因为防护物资实在太紧缺了,如果上一次厕所,防护服就废了。
每天,蔡灵芝都需要接诊大量的发热病人。蔡灵芝说特别希望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可以一眼区分出普通发热病人和新冠肺患者。但是,她没有,蔡灵芝只能反复多次地询问,害怕漏过一个疑似病例。因为发热门诊是确诊的开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判断正确,可以立即对患者采取隔离治疗,切断感染源;判断有误,就会造成二次传播。到2月12日目前为止,温岭确诊病例里发热门诊没有遗漏一例。
细数起来,从1月19日开始到至2月12日天,蔡灵芝连续工作了26天,期间她没回过家。她很想念两个孩子,一个15岁,一个3岁。但是只有保护好温岭的大多数人,才可以带给你们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想到这里,蔡灵芝继续坚持着、努力着。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十五天没回家的“骗子”爸爸
周海金是温岭一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由于工作原因,和许多在一线的医务人员一样,他也见不到自己的孩子,因为答应孩子早点回家却总没法实现还被孩子当成了“骗子”。
春季期间的疫情凶猛,原本已经带着两个可爱的宝贝回到临海老家的夫妻二人,将孩子们交托给父母后,就迅速开车折回温岭。
“其实大家在一线都一样,不舍小家怎么顾大家,我们的护理人员和后勤人员也都很辛苦,但是作为一位党员医务工作者,看见这么多人都在一线奋战,当问到是否需要轮休时,我告诉自己既然我已经来了,不用轮休,继续做好自己的工作。”周海金说道。
在隔离病房已经呆了十五天了,期间他一直忙碌在隔离病房一线,而身为两个孩子的爸爸,他与家人跟孩子也分隔了15天。虽然有些想念孩子,但每天都能保持着语音通话,孩子们的懂事乖巧让他有了些许欣慰。他想着,等疫情结束了以后,有空一定带孩子们一起去景区游玩,让他们重新找回童年的快乐。
“疫情”下,95后的担当
95年的梁妮娜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2年多了,是一名神经内科护士,这个春节给她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在这个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特殊时期,她坚守在发热门诊分诊台。
1月20日6点左右,梁妮娜正在吃晚饭,突然接到来自科室护士长的电话:“发热门诊需要我们支援,如果可以,晚上8点需要到岗培训。”任务急,工作艰巨,梁妮娜没犹豫就一口答应下来。经过一系列的培训,梁妮娜上岗了。询问患者接触史、登记患者信息、向患者宣教手卫生、佩戴口罩方式……在发热分诊台,她成为了接触患者的第一道关卡。
而在医院,还有不少像梁妮娜一样的年轻医务人员在这场战疫中, 筑起守护健康的防护墙。中西医结合科护士陆金丹,取消原有的春节出游计划,在大年三十进了隔离病房。全科医学科护士卢琪在大年初一加入了抗疫一线。感染科护士谢远杰怕父母担心,没有告诉他们,默默踏上征途。医学检验科1999年出生的林立志和1997年出生的童业骁在发热门诊开展采血、采咽拭子的工作。他们不是没有恐惧,家人不是没有担心,但是作为成年人的他们选择扛起重担,负重前行。
他们是95后,年轻稚嫩,在父母眼里还是一群孩子,换上白大褂,学着前辈的样子,在前线与病毒战斗。疫情之下,他们静静成长,患难之际,他们撑起历史担当。年轻的医务人员在这场“战疫”中,正慢慢变成生力军,托起未来和希望。
公交暂停,这名医务人员步行一个小时上班
“平常走10分钟的路,却需要提前一个小时出发。”
2月4日清晨6点半,120院前急救医生解明,从老院公寓楼出发,经过一个小时的步行,终于达到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
婉拒同事接送,解明说,“特殊时期,还是尽量少麻烦同事比较好。”伴着昏黄的路灯,穿过空无一人的街道,最终迎来新一轮的朝阳,解明将这一路的风景精心剪辑,再上传到抖音,引来无数人点赞。“穿过黎明前黑暗,我们终将迎来崭新的朝阳。”有网友这样留言。
解明是一名肝胆外科医生,自2013年参加工作便一直在病房工作。2020年1月,根据医院安排,解明需要从事为期5个月的院前急救工作。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特殊时期,120急救成为抗击疫情的前哨站。
“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正在跟14亿中国人,共同参加这场战疫。”如今全城严控后,求助120的越来越多,他们的任务也更加繁重。步行去上班,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在120,解明需要连续上3天班,24小时在医院120值班室待命。1月6日晚上7点,记者跟解明联系上时,她正在箬横卫生院120待命。
兄弟姐妹也在一线,我们都要加油!
1月31日从12时到17时,温岭一院检验科的何龙一共采集了100多个血样。在一线,他现在做的工作主要还是采集血样,也就是给有发热症状的患者抽血。等血样采集完成后,再统一交由检测中心检测。
每天,何龙进入隔离区都和其他医护人员一样要“全副武装”,戴上口罩和护目镜后,何龙觉得呼吸非常困难,这就提高了采血的难度。对于他而言,就必须要思想高度集中。
几天下来,何龙找到了一套专门的呼吸方法了。呼吸必须缓慢而均匀,这样就不会那么闷,而且还能有效减少护目镜产生雾气。不过因为要保持整个人都是密封状态,等脱下所有装备时,何龙的脸基本都花了,被勒出了一条条的印痕。
幸好在工作时,前来抽血的患者其实都比较配合,何龙说,虽然速度会比平时慢一点,但效率还是挺高的,抽血时力求做到精准。不过,碰上老人和小孩过来,那就得花上点时间了。特别是小孩子,看到要抽血情绪都比较激动。一般我都会先跟他们聊聊天,分散一下注意力,等他们心情平复了再抽血。
何龙的姐姐和弟弟都是医护人员,也都在一线忙碌,“大家都要一起加油啊,一切都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