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同时也为了提高效率,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发热门诊独幢设置,一体化诊治,组建由医生、护士、检验、影像、药剂等组成的发热门诊团队,发热门诊是和新冠肺炎患者接触的第一线。有一群人,他们放弃假期,挥别亲人,在防控疫情的前线绽放“热血芳华”。
陈霞、叶玲军、王文龙作为发热门诊一线医生,他们是这个团队当中至关重要的“守门员”。下面一起来听他们叙说自己的战“疫”故事。
陈霞,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也是党支部书记。抗击新冠疫情的紧要关头,在支部动员大会上第一个表态自己先上,认为自己是首批冲锋最合适的人选。这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国处在新冠病毒侵袭的恐惧之中,社会生活节奏来了一个彻底改变,自己的计划也完全被打乱了,有些经历永生难忘……陈霞哽咽着回忆。
正月初二紧急接受培训后,我和其他三位同事一起被分配到发热门诊。发热门诊是第一道接触疑似或确诊病人的重要关卡,既具有普通门诊的特点,又有急诊的特色,还有特殊的任务,不能误诊、更不能漏诊,三重要求使发热门诊医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发热门诊24小时开放,我们分日班、前半夜、后半夜三班倒,上班期间身穿防护服,戴护目镜、手套,全副武装,雌雄难辨,每个班需要2名医生同时上,一个诊室专看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一个看无流行病学史的发热病人。接下去的27天发热门诊工作,遇到了各色各样的病人和病情,其中一些终生难忘!
记得第一个前半夜班,我坐诊流行病学史的诊间,前来就诊的患者大多都是有接触史而无临床症状来排查的,这一个班我看了30多个发热患者,一一询问病史特别是详尽的流行病学史,给每个患者进行血常规CRP以及肺部CT的检查。临近下班的时候来了一家人,父母都有流行病学史,其中母亲还出现发热、咳嗽。父母回温岭后,和在温岭的儿子一起居住。在我们再三的强烈劝说下,给有症状的母亲、无症状的父亲和有接触史的儿子都做了相关检查,结果出来后,母亲和父亲考虑是疑似病例,都需要收治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加以明确;他们的儿子庆幸未被感染。
这个夜班收治的病人最多,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和他们近距离接触并且还做了咽拭子,虽然穿着防护服全副武装,但一贯淡定的我也开始变得不淡定了,我反复的用酒精及手消剂清洗双手、桌面等地方,这种亲临战场的经历将会永生难忘。但作为一名医生,犹如战场上的战士,就得冲锋在前,这是医者的使命,义不容辞。我非常庆幸自己严格执行医院穿脱防护服的每一步步骤,将自身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除了是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我还是2个孩子的妈妈,我告诉自己,既要尽自己所能认认真真看好每一个发热患者,对患者负责。同时也严格按规范做好自我防护,因为家人期盼着我平安回家。
本次新冠病毒感染的传播特点意味着会以家庭为单位的聚集性发病,每当遇到这样的情景心里都会非常难受。有一位发热的年轻母亲手里抱着幼小的孩子,在婆婆的陪同下来就诊,询问病史后得知她的丈夫和公公已确诊收住在我院,经过一系列检查,这位年轻妈妈也需要马上住院。然而她婆婆排查时也发现肺部有轻微病变,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被感染,令人欣慰的是小孩子检查后确定没问题。我也是二个孩子的妈妈,看着小宝宝粉嫩的面孔、单纯清楚的眼睛,将心比心,那位妈妈得有多难受啊,直到下班后我心里还是堵得慌。随后几天我也一直关注着他们的就诊信息。其实这样的情景在重灾区的湖北武汉肯定是很多见的,但是真发生在身边后感觉还是很震撼,有点难以释怀。这些感染患者能最终得到很好的照顾和治疗,真正要感谢的是祖国和人民齐心协力,对患者不离不弃的爱与关怀。
期间有一个患者也令我印象深刻,临近中午时一个30多岁的女性患者手扶腰部弯着腰步履蹒跚地走进我的诊间,满脸的痛苦表情,告诉我她腰疼得不行,同时有恶心不适,但是没有发热、咳嗽,没有腹泻,没有胸闷不适,左肾区叩击痛明显。由于她和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有接触史,所以她只能在发热门诊就诊,结合她的病情考虑泌尿系统结石可能性大, 我们必须做的是需要排除新冠病毒感染,所以患者还是需要做血常规、肺部CT,同时做了急诊尿常规检查,我考虑患者实际病情与CT室值班的陈伟医生沟通,扫肺部的同时往腹部多扫几个层面观察肾脏情况,尽早明确诊断,CT室和检验科的战友们非常给力,不出半小时就给出结果,患者诊断左侧输尿管结石伴梗阻明确,由于发热门诊没有相关药物,患者又不能去普通急诊就诊,为此联系二线泌尿外科医生进行会诊,医务管理处协调沟通后将患者的药物通过急诊系统进行开药,患者在发热门诊进行付费,医务管理处同事去急诊科拿药送至发热门诊进行诊治。在这非常规流程的处理过程中,那位患者就痛得蹲在我面前,不哭不闹,无人陪同,忍住痛看着我给她打电话联系,看得我心酸,忍不住泪下。除了鉴别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发热门诊还会碰到其他一些疾病,这些都是发热门诊医生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也是考验一位临床医生的经验和水平。这天吃上中饭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半多了。
想起那些令人心酸和泪目的就诊者,会想到这期间碰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感触颇多。但想想那些在湖北武汉艰苦奋站甚至为之付出宝贵生命的同行战友们,我们这些苦又算什么。发热门诊是抗御前线第一个关口,必须严防死守,漏诊一例病例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可想而知,我们的目标就是做到不漏诊,坚决把好第一关。同时也要做好自身防护,高高兴兴来,认认真真做,平平安安回,尽自己最大所能!
叶玲军,一个工作有着25年工龄的内科主任医师,疫情发生后报名到发热门诊值班,与同批进入一线的战友们在前线坚守20多天。他告诉记者,与疫情斗争的这20多天的点滴,可以用刻骨铭心来形容,很自豪于这段特殊的发热门诊经历……
凭一个医生专业判断和直觉,自从医院收治了第一新冠肺炎病例,我就意识到将会有一场硬仗要打,在报名参加医院抗疫一线的志愿后,时刻准备着被召唤。1月26日接到通知,简单收拾后迅速到岗。我告诉自己,在这次抗疫斗争所有环节中,发热门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绝对疏忽不得,我们作为最前线的“守门员”,必须严防死守,绝对不能漏一例。
有人问我担心不。说实在的,虽有着25年工作经历,但对这个新型病毒认知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一开始不仅有压力而且还不小,毕竟发热门诊患者数量比平日猛增,又是医患接触的第一站,而自己也存在被感染的风险。这种压力既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
平常上班,基本上只需戴口罩便可,而这次得穿防护服,戴眼罩,帽子,手套,鞋套,全副武装,基本处于密封状态,一个班下来,不能大小便,确实是一种考验。加上自己肠胃本来就不好,真的很担心上班时想上厕所怎么办。因此只能不喝水,不喝汤,上班前吃几口米饭。长时间的密闭穿戴,会导致呼吸不畅,头晕目眩,眼罩起雾,视物不清,鼻梁红肿等,几次撑到下班时差不多累到瘫软。我们几个医生隔天一次夜班,生物钟也有点被打乱了。
相比之下心理负担更重,尤其是疫情刚爆发的前两个星期,发热病人比往日多了好几倍,承受的压力也陡然增加,最大的担心的是怕漏诊,一旦有漏诊,后果不堪设想。按照要求,我们对每一个发热患者要询问和登记流行病学史,有一部分病人会刻意隐瞒,给我们增加了不少工作难度,对于不配合的少数病人,我努力规劝,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对于不典型的病人,都要和二线值班一起讨论,绝不放过一个可疑患者。在发热门诊这20多天的“守门员”期间,没有发生过1例漏诊。随着疫情好转,病人日渐减少,工作流程也越来越顺,工作更加熟练,心情也随之变好,虽然心弦仍然不能松,明显感觉到了曙光就在前方不远处。
回想起这20多天发热门诊经历,除了风险、压力和挑战以外,也收获了很多感动和温暖,每天都能收到家人、朋友、同事、同学及病人的祝福与问候。记得还有一位来自城北街道某村的女士,因为受凉导致轻微发热,发热门诊就诊完后感激地向我说了一声:“谢谢你们对我的检查如此上心”,突然感觉很暖心,这更坚定了我当好“守门员”的信心。在团队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帮助下,圆满完成了医院交给的任务,这段非比寻常的经历,无比自豪 。
目前,叶玲军已从一线暂时撤退到隔离观察区修整。他向记者表示,“医生就是一个战士,要像军人一样服从命令听指挥,工作需要到哪,岗位就在哪。疫情并没结束,时刻做好上战场准备,这是我们作为医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之下,在广大医务人员前赴后继的接力奋战下,曙光已经出现,这场无硝烟的战斗必将很快取得胜利,春天即将到来,很快大家就可以走出户外,听鸟语闻花香了”。
王文龙,风湿免疫科的主治中医师,无论是临床经验还是专业素养都广受好评,同时还是一位健康科普的极力推广者,他与陈霞、叶玲军一样,也是自愿报名参加抗疫工作,接到医院的召集令后立即投入到发热门诊一线,与他的战友们并肩作战20多天。这段抗疫经历,他向我们娓娓道来。
我们发热门诊每天实行三班倒,只要是上班时间,大家都一样,必须要穿防护服,戴护目镜,裹得像粽子一样,不能让一寸肌肤露在外面,如此一来呼吸肯定受影响,我自己的体会是2到3个小时就有头痛感。由于防护服紧缺,我们每个班原则上只配一套,意味着中途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上班前也都不敢喝水。很多女同事,赶上生理期更加困难,只能使用尿不湿应付。
由于防控得力,发热门诊患者开始逐渐减少。医院出于人性化的考虑给我们提供了简易躺椅,下半夜班无发热病人的时候允许躺休,以保存体力持续战斗,可由于全副武装,躺平后很快会呼吸困难,没法入睡,最多也就坐着眯一会儿。生理上的困难,可能大家是感受得到的,其实我们最大的挑战是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一种新的疾病,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发热门诊又是与患者接触的第一关,一旦漏诊,就必然会导致疫情扩散,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每当看到湖北有医生被感染,甚至因此而倒下的消息,自己也很担心被感染,尤其是刚开始的第一周,我扔掉了所有带去的内裤和袜子,就担心给病毒留下一点点藏匿的机会。这种时候很需要自己给自己打气,同事和亲友的关怀,也让我信心满怀。
由于是从未碰到过的新型病毒,有很多不确定性,上级卫生部门的诊疗方案也在不断更新调整,一个月内诊疗指南从第一版改到第六版,而且还在不断更新,我们的诊治方案也必须紧随着调整优化。对我们来说,最难的是什么样的肺部病灶要考虑冠状病毒肺炎,所以轮到休息的时候,反复翻看研究确诊患者的CT片子;也利用空闲时间,通过网络途径恶补知识。逐渐地,流程也开始顺畅了起来,压力也有所减轻。
在这期间,考虑到很多慢性病患者无法就诊,我有空的时候通过好大夫网站义诊,尽力帮助一些有困难的患者,科室有个公众号“风湿科普大全”,在这4周的隔离期间,在平台发布了7篇科普文章,为广大病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2月23日还专门为广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举办网络患教会,有数百名患者参加,反响不错。在这种特殊时期,我在圆满完成组织交待的任务的同时,还能发挥自己所长为患者做些有意义的事,作为医者,甚感欣慰和自豪。
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国人民尤其是武汉市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应该痛定思痛,吸取教训。从医生的角度来说, 我根据个人的亲身体会和摸索,给大家提供几点参考建议:
1、提高健康知识素养。
我们在发热门诊期间,碰到很多市民因为缺乏医学常识而多次就诊,徒增感染风险。比如腋下温度在36.7℃属于正常,但很多人一定要加0.5℃变成37.2℃,这一来认为自己发热了,盲目地跑来发热门诊就诊。其实大家可以买一些医学科普书籍掌握点基本健康常识,或者通过权威的平台看看医学科普文章,因为现在网络真的能为我们提供很多方便。
2、养成良好习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根据统计报道,有些人接触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后很快就被传染,而有些人则完全没事,这就是体质不同抵抗力也不一样。在发热门诊期间,经常碰到熬夜打游戏、开窗睡觉等不注意保暖等引起的感冒发热,到发热门诊就医。
3、不要盲目乐观。
随着确诊病例减少,企业单位复工,很多人觉得没事可以出来活动了,近两天看到新闻上,一些营业场所和旅游景点前排长队的场面,就比较危险。事实上,在疫情初期我们很明确地防范湖北武汉回来或者集聚发病地区的市民朋友,反而安全系数相对较高。而目前,疫情虽有好转,但仍还在持续,我们真的不知道谁是病毒携带者,不能过于乐观而忽视了自我防护,因此我们还是尽量继续居家多一些时间,尽量不要聚集,更不要不戴口罩外出。
陈霞、叶玲军和王文龙,他们三位医生是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众多医务工作者勇于担当使命的缩影,向他们以及同他们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们致敬。
在这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役”中,全体温岭一院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家医院的爱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