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护士节】致敬护士队伍,天使真情讲述人文护理故事

作者: 文/王凌云 图/王凌云、潘宇琪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5-06 15:41:35

       世界卫生组织将2020年定为“国际护士和助产士年”,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主题为“致敬护士队伍,携手战胜疫情”。5月5日,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举行人文护理演讲比赛。

       来自12个临床科室的白衣天使站上讲台,讲述她们的所见所闻和心路历程。12名选手,12个故事的真情讲述,让会场内流淌着丝丝暖流,将大家带回到今年年初的战“疫”情景。

       黄小飞副院长、护理管理处、医务管理处、质量改进处、宣传统战处、护士长、护士带教、护理前辈等担任评委,全体护士长、护理骨干等数十人现场观看了比赛。

致敬护士

       自1月19日,医院确诊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以来,广大护士积极响应号召,白衣执甲,逆行出征,英勇无畏地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线。251位护士进入隔离病房工作,86位护士报名参加援鄂医疗队,48位护士长请缨进入隔离病房。

       护士队伍是卫生健康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增进全民健康福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在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中,广大护士冲锋在前,勇于担当,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

       据介绍,为不断提升医院护理品质,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增进患者就医感受,诠释护理关怀、照护的核心价值观,营造一个“安全、尊重、舒适、人性化”的护理环境,医院特举办此次演讲比赛。比赛以讲述护士身边感人的护患故事,弘扬医院核心文化“爱在心,践于行”为主题,前期共收到32篇演讲作品,经过初步筛选后,12人进入决赛。

       比赛中,选手们结合自身护理工作,特别是战“疫”中的真人真事,用朴实的语言,感人至深的事例,与大家分享白衣战士们的故事,分享了一线护理人员继承和弘扬南丁格尔精神,把人文护理融入到护理工作中,充分展现新时代护理人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故事中白衣天使们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事例深深感染了在场每位听众。

    经过激烈比拼,最终来自手术室的瞿巧玲荣获一等奖,神经内科三的蒋赛赛、心血管内科的周挺荣获二等奖,神经外科一的朱雯爽、康复科的杨啸燕和神经内科二的林巧燕荣获三等奖,妇科一的王妍、关节外科的柯小册、ICU的陈雅楠和中西医结合科的阮菁芝荣获优胜奖。

       精彩起伏的故事情节让不少人为之动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篇现场演讲稿

《为 了 不 被 忘 却 的 纪 念》

作者:中心手术室 王璟

演讲者:瞿巧玲

      “清晨的天空颜色,已经换穿夏天的衣服。”不知不觉日历也快翻到5月,这些在生活的恍惚感里舔到的都是岁月的凋敝吧。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如此真实和疯狂,以至于我不该抱怨它的无聊,也不该轻言假期的幸福。我会告诉你,我觉得心虚,因为这些时间是从很多不幸的人那里偷来的。

       命运的大厦里一趟趟电梯,来来去去,门打开又关上,最关键的那趟,决定谁生谁死的那趟,人们可以指望和相信的,除了运气,好像真的只能依靠我们这些偶尔被捧上神坛,多数时间里却被漠视和误解的医护工作者们。

       这一个月没有硝烟的战斗,最大程度地展现了医护工作者身上所能存在的勇敢,善意,良知,沉着,甚至还有那么一点令人感到极端舒适的幽默感,是的,就是那位说话直白又带着大家直抵希望之地的张文宏医生。他们的理性和豁达源自对知识的掌握和对生命的尊重。我们迎回了春天,也失去了一些他们。我们记住了这个春天,也记住了他们。

       这里刚好有个故事想说给大家听一听。

       突发的疫情令人人自危,手术量急剧减少。他记不得是居家休息的第几天。孩子因为有父亲难得的陪伴觉得开心,缠着他让他拼乐高,讲故事。生活看似平静无褶皱,他人是放松的,但心始终悬在半空,不自觉就要掏出手机看看疫情动态,网络新闻和公众号都无心风花雪月,只有被数字化了的生命,声嘶力竭的求救信息。时常看到身为同行的妻子因此情绪崩溃而落泪,再强迫自己收拾好一地的心碎。“一线工作者”这个岗位此时如此遥远而无力,能伸出双手却怎么都帮不到远方的人们。

      前方物资和人员的匮乏每天都像警报拉响在耳边,也目送了一批批同行们义无反顾往湖北驰援而去。所以看到护理部发出的加入抗疫后备支援队倡议书,作为党员,他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暗自决定:“要去!”等待着被召集的日子里,有为决定是否做得过于武断感到忐忑的时候,也有作为丈夫和父亲带来愧疚的时候,妻子总会笑着说:“你要不去,就不是你了。”

       一路被簇拥和打气,直到坐上了去机场的大巴,他还回不了神。前方要去的路途突然变得模糊,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从心底深处涌了上来。眼前回荡着母亲紧抓不放的双手,背过身去抹眼泪的身影;妻子沉默但支持的眼神;儿子还不太懂事,戴着口罩冲他挥手:“爸爸加油!早去早回呀!”昏暗的车厢里,他擦了擦眼镜,在心里又问了自己一遍:“后悔吗?”邻座的女同事轻轻咳嗽了一声,冲他抱歉地点头,捂紧口罩,侧过身去。瘦小的姑娘缩坐在位置上,但眼睛里分明闪现着坚定,她何尝不是一个女儿,一个妻子和一位母亲呢。疑惑和矛盾都在颠簸里消散了。他觉得这个问题已经不需要答案,自己的决定是值得的。在前方的兄弟姐妹不是说了吗:“召必战,战必胜!”

      接管的是当地的重症病患。投入到建舱工作之后,刚落地时的忐忑,不适都随着工作强度的增加被快速消化掉,不能退缩,也没有想过。大家心无旁骛,互相协作,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尽快开舱,尽快收治病患。开舱的第一天他所在的护理组就接管了一位年近八旬的确诊患者,老人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带气管插管转进ICU。病情随时恶化,班内他和同事们基本都站守在老人床边,揪着一颗心,时刻关注。多次的血滤,肾上腺素的反复使用,不间断的CPR,三天两夜的抢救,老人最后还是因为多器官的功能衰竭去世了。拔除她身上的管路时,他只记得自己的双手在颤抖,护目镜里雾蒙蒙的,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同组的小姑娘声音在哽咽:“为什么还是救不回来呢?”是失落啊,抬头看看贴在护理站的大字条:“不言弃,不放弃”,彼此拍拍肩膀,职业操守让他们很快沉着下来,投入另一场战斗中。太多的家庭经历了突如其来的变故,那些幸运活下来的人,基本上也不再是之前那个家庭里的角色了,巨大的悲伤和无助感加速了病情的发展。这些情绪被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及时给患者做基础护理,输液喂药,功能锻炼,健康宣教;更多时间里他们都陪在病人身边,聊天,抚慰。每日事无巨细的交接班里,他看到同事特地在宿舍熬夜煮银耳汤为了隔日带去给病人喝;他看到同事为了让患者能进行功能锻炼,用矿泉水瓶做成了哑铃,在瓶子上画满了大大的笑脸;事必躬亲,力所能及地带给他们哪怕一点点的希望和动力。这些日子里苦乐作伴,看着病患们由重转轻,他的心里也踏实有力。每个护治过的病人名字他都记得,他坚信他们也记得他,他们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是彼此信赖的伙伴,将心比心。穿脱防护服的繁复变得麻利;也习惯了在起雾的护目镜视角下完成静脉穿刺;照料患者的生活起居;清理医疗垃圾,都成了工作里的日常。病人冲他们竖起大拇指,他们也活泼地给他们比心:“我们都要一起加油啊!”。一位病愈出院的老教师留给他们的感谢信他一直收着。纸条上写下的“德技双馨”不就是最好的肯定吗。

       3月19日ICU正式闭舱。通过两次核酸检测,回到宿舍里的他才真真正正地松了一口气,为自己这几十天的付出淌下了两行泪,那些闷出的汗疹,勒出的血痕都已经不值一提。他在朋友圈里留下一句话:“星期天的早上我仍将起床为我的时钟上发条,为生活的有序性和坚定性做出一点贡献。”

       回归集体里的他沉默又低调,即便当之无愧地接受了来自各界的表彰和厚待,他还是会腼腆着说:“哪有什么逆行者和英雄,仅仅是诚实对待自己内心操守和职业的普通人罢了呀。”

是啊,他其实只是千千万万个义无反顾奔赴前线,履行了自己身为医护工作者义务的其中一个,只不过是牢记了身为一个共产党员在人民需要他的时刻挺身而出的使命。

       这真是一个因为错觉过多幻灭过多而难以言喻的春天,一个因为世界慌乱而暂时逃避内心局促的春天啊。而我们之所以还愿意相信人间的值得,正是因为这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个被他形容为普通人的人们努力地做着能让世界美好一点的事情。我们致敬他们,他们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这应该称之为“爱”吧,薪火相传,不熄不灭。

       “说星星很亮的人,是因为没有看过护士的眼睛。”(哽咽)

       我有本很爱看的书里说:“所有的爱,所有逝去的人,所有我们认识的人,他们是汇成我们灵魂大海的河流。如果我们拒绝记住他们,大海就会干涸。”这些都是不应被忘却的记念,每一个努力活着的人们都应该被尊重。

      生命不怕死,在死亡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什么是路呢?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以前早有路了,以后也该永远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