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至,凉风起,让苦夏已久的人们长舒了一口气,正如诗云“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是一年中温差最大的时节,白天阳光尚热,然而太阳一归山,大自然的阳气渐渐沉入地下,气温便很快下降。
中医认为燥主秋令,就在这凉热频繁交替的时候,秋燥也应运而生,当白天艳阳高照时,身体的孔窍开泄,汗液蒸发,忽然凉风来袭,汗液立马收敛,津液困在体内,体表便觉得干燥。
据悉,近日因感冒、上火、胃肠不适、睡眠障碍等到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侯正军医生处就诊的患者不在少数。那么,如何通过防养结合,来有效避开秋燥,我们来听听侯正军医生的解答。
专家简介
侯正军,副主任医师,中医科副主任,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曾先后师从詹学斌、陶鸿潮、赵民望、阎羽临等多位温岭中医名家,临床擅长运用“辨病+辨证+辨体+辨时”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治疗疾病,在呼吸病、胃肠病、心悸、失眠、耳鸣、多汗、颈肩腰背疼痛、结石病、血液病、妇科病、糖尿病、疲劳综合征、代谢综合征以及恶性肿瘤手术放化疗后、颅脑损伤的中医干预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中医科(中医内科)门诊:每周一、二、四、五全天,周六上午;星期三在太平门诊部(老院方便门诊)
“中医认为春温、夏暑、秋燥、冬寒是天地间阴阳二气不断变化的结果,必先岁气,勿伐天和,顺应自然规律来治病养生的方法,是中医的重要特色之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思想、治未病的理念、注重防养结合等都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侯正军说道。
秋燥引发的感冒、咳嗽、上火怎么办?
由于季节变化,寒热错杂,许多免疫力较差的儿童及老人很容易因此而中招,出现咳嗽痰少、口鼻干燥、咽喉疼痛、唇周疱疹等上呼吸道症状。
“针对燥邪伤肺这种情况,我们将其分为温燥与凉燥,分别采用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等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杏仁、苏叶、桑叶、薄荷、芦根、枇杷叶、石膏、丝瓜络等,若因燥邪引发肝火犯肺导致急躁易怒、呛咳连声、甚至痰中带血者,则加用银柴胡、白芍、丹参、郁金、桑白皮、黄芩、黛蛤散、侧柏叶、绵马贯众、胖大海、木蝴蝶、绿梅花等。”
胃肠不适如何调整?
“有些患者到了秋季容易胃肠不适,其原因也有很多种:一是平时胃肠功能较差,不能适应季节变化;二是不注意节制饮食,过食生冷、辛辣以及烧烤煎炸之品;三是不注意控制情绪,肝气疏泄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到肠胃的受纳与腐熟水谷的功能。”侯正军说道。
针对不同的病因,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因饮食不节所致者,我们就应该管好我们这张号称“吃货”的嘴;如因情绪波动造成的,我们则应当调节和管控好自己的情绪,必要时借助一定的药物。
怎样躲开“悲春伤秋”的情绪
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难归”。不同的人群,对秋天的感悟也不一样,在侯正军医师的门诊里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夜间睡眠不好的患者。
为什么在秋天会有如此大的绪波动呢?侯正军告诉大家,由于部分患者本身对天气感知过敏,身体功能调节还没有适应,加上工作学习压力带来的紧张情绪,容易让人陷入手足无措的困境。
当然这部分人群可以通过中医的“移情易志”法来调整情绪,使自己能“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最后达到“怡情逸志”的目的。譬如练习书法、打太极拳、学习一门技艺等来放松身心,或者通过中医的情志相胜法来舒缓情绪,必要时还可以吃点疏肝理气健脾养血的中药。
如何远离秋燥?
诗曰:“暑退秋澄转爽凉,日光夜色两均长。” 入秋以后阳光多了几分谦虚,天气少了几分焦躁,时光也不经意间平添了几分温馨与静谧。
随着秋意渐深,人体气血开始往回收,体表因为失去气血濡养,很容易出现秋燥的情况。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像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等,都是调养佳品。另外,还可以适当多吃一些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