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疫情发生后,周海金主动报名进入隔离病房工作。大年初二,周海金就进入医院隔离病房一线。他在隔离病房工作近一个月。
这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医生。工作以来,他曾获“温岭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医院“医德考评先进个人”、2019年度“温岭市卫健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众多荣誉称号。
将孩子送回老家,专心投入到战“疫”中
“不少疑似患者,都是大半夜集中送过来的,需要收诊、做肺部CT。等完全安顿下来,往往都是凌晨两三点钟。”周海金说,这是一段特别的回忆,虽然辛苦,但是值得。
疫情期间,感染科、呼吸内科是主力,他们要根据防疫指南学起来。查房、开医嘱,再做紧急处理。“办出院,收新病人,研究治疗方案。”这是他们的日常工作,枯燥而单一,但是他们始终在岗位上坚守。
在隔离病房,周海金遇到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儿子、媳妇从武汉回来,他是密切接触者,经CT显示肺部情况不太好。由于年纪太大,加上老人耳聋眼瞎,生活无法自理。医护人员不仅要做好救治工作,还要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这位老大爷喜欢乱走,我们要时时刻刻看顾好他。”老人听力不好,周海金要趴在老人耳边大声地说话。转送老人到恩泽医院进一步治疗时,因行动不便,医务人员专门找来轮椅,护送老人到急救车上。
“隔离病房患者大多情绪比较焦虑,我们需要安抚好他们的情绪。”周海金说,到病房查房时医生会多交谈几句,尽力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后期,不少患者经过治疗,病情有明显好转,就想着出院了,“但是,按照治疗指南,如果核酸检测呈阳性,患者还是不能出院的。”
在支援防疫工作的一个月中,周海金又到隔离点支援了八九天。“当时,我和妻子两个都在忙,孩子根本顾不上,只能将孩子送到老家,交给爷爷奶奶照顾。”等疫情基本控制住了,周海金才将孩子接回自己身边。
周海金说,他爱人的奶奶在正月初八去世。“我妻子从小是奶奶带大的,两人感情很深厚,但是当时我们都回不去,无法见老人最后一眼。”这份遗憾,他们只能记挂在心里。
看好病是首要职责,医生需要不断学习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老师问他能不能吃苦?“他经常帮家里干活,能吃苦。”周海金母亲的一句话,决定了他未来的从医之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周海金便来到市一院神经内科工作。
当了医生后,周海金才体会到这份工作其实并不“高大上”,而是充满了艰辛与坎坷。“医生这个行业,确实很辛苦,不像其他职业还有节假日。”周海金老家在临海,距离温岭并不遥远,但是他也不能经常回家。周六,周海金要上门诊,周日要到病房查房,他只能晚上抽空陪陪孩子和家人。
“当了医生后,家里人能够照顾到一些。”周海金说,之前老家一位亲戚因为眩晕症找他就诊,经过及时治疗,这名患者眩晕症状很快就消失了。
“看到病人病情有明显好转,我们的心情也跟着愉悦。”周海金说,有时也会碰到一些有心无力的患者,“原本第二天就打算出院,没想到前一天病情突然恶化,甚至无法抢救回来。”每次面对这样的困境,这样的无力感就会倍增。有人说医生看起来冷酷,但周海金认为,这不是冷酷,是冷静,因为这样的情景他们早已看过无数遍。
“你的病情会好起来的,听见这话患者会很开心。那样患者和家属对我们的治疗就很有信心。”周海金说,神经内科主要以老人为主,有时患者无法很好理解,他会找家属反复沟通、交流。
在周海金看来,作为一名医生,最首要的是将患者的病治好,其次是医德也要好。“医疗知识更新很快,医生需要终身学习,及时更新治疗方案。”周海金说,医学方面的书籍很厚,需要将这些大块头的书籍啃下来,记在心里。
此次获得“百佳医生”的称号,有点出乎他的意料,“比我优秀的同事还有很多,我还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为患者解除病痛。”周海金谦虚地说,“在此感谢蔡海波主任平时在工作与生活上的指点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