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长达2个月,孩子的自主时间比较多,上网、看电视、熬夜导致晚睡晚起。这时候假期骤然结束,开学了,很多孩子会不适应。近期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精神卫生科门诊学生患者增多,除了调整学习生活作息,家长和学生也开始调整开学焦虑情绪。
门诊案例
王红(化名),女,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因不愿上学、反复腹痛近1年到医院就诊。患儿自幼性格内向。适龄入学,在校与同学关系融洽,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得到老师喜爱。
上学期小红因身体欠佳学习成绩有所下降,觉得同学嘲笑她,老师也不像以前喜欢自己了。有次问老师问题,老师说:“你怎么这么容易的题也不懂?”。小红感到自尊心受损,情绪不好,继而不愿上学。
小红被家长强送上学后,常常在到达学校或在上学的路上出现剧烈腹痛,伴面色苍白、冷汗、呕吐等,因此常被老师护送回家。每周上学1~2天。不上学在家则能正常学习、玩耍,情绪良好。家长因孩子腹痛曾多次带去儿科、消化内科就诊,先后做过腹部透视、B超、脑电图、肝功能等检查,均无阳性结果,给予助消化药等治疗无效。到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科门诊就诊后,精神卫生科主任周朝昀诊断其为学校恐惧症。
学校恐惧症最突出的症状就是拒绝上学,不愿去学校,为了达到不上学的目的,起初会借口头晕,头痛,肚子痛,胃部不适,让家人带其频繁就医,但躯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很难发现有异常,开始家长还采取哄劝、许诺,但无效时又采取暴力,打骂,强迫进入学校,患儿往往是不进校门,或教室门,强迫拉入教室,则歇斯底里的大哭大闹,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无奈又冲出教室。
但他们在家里时并不拒绝学习、看书、写作业,多数患儿学习成绩尚好,他们在家里表现一切正常,只是不能提到上学一事。也有的患儿表现,周一早上不起床,找出各种理由,如身体不舒服,头痛或肚子痛,有的干脆就拒绝上学,他们平时在家很少主动出门,怕碰到熟人问及为何不上学,一般白天在家里看书,看电视,晚上或周末才出门,也能正常与同伴玩耍,有的严重者可几年都不上学,一般不伴有行为品德问题。
患儿性格特点
这类患儿性格脆弱,在家里被娇生惯养,过分依赖父母,不能在精神上、生活上独立,对集体生活缺乏信心。他们怕一个人去学校,被同学说三道四,因而提心吊胆,恐惧不安。即使到了学校,虽然看起来他们一切正常,其实那只不过是他们的一个表象,而在内心深处战战兢兢,还是一心希望逃离出去。当他们明白自己不上学是不行时,内心负担愈来愈重,以至于达到实在无法忍受的程度,而产生焦虑、痛苦、烦恼、矛盾、自卑等。
专家支招
对于学前期孩子,家长从小培养孩子乐观、开朗、坚强的性格;特别注意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上学之前先带领孩子去参观学校,熟悉环境,使之对环境感兴趣;培养孩子想求学长知识的愿望,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孩子懂得学习是愉快的,能使自己长知识、长才干,更加聪明。学习要坚持,需要克服困难。在学校还能交到好朋友,能与同学一起游戏,参加各种有意义有兴趣的活动,患儿懂得并理解这些后,才能树立克服学校恐惧症的决心。
如儿童经常反映头痛、腹痛,应带其到医院,排除躯体方面的疾病,解除顾虑;掌握心理活动,鼓励其努力学习,指导学习方法,采用阳性强化法鼓励他们学习的行动;帮助补习功课,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每当新学年开始,给孩子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祝贺。
如果孩子患上了学校恐惧症,家长不能过分着急,更不能打骂孩子,会让症状加重。而是耐心询问孩子的担心和焦虑,和孩子一起讨论可能的原因。家长对孩子加以疏导、鼓励,向他们作出解释和指导,设法改善环境条件,给予有效的方法和建议帮助孩子解决恐惧的因素。如果不能改善应及时陪同孩子来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特点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医生简介:
周朝昀,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扬州大学医学院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江苏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委员。入选江苏省十三五“科教强卫”青年医学人才及扬州市医学重点人才和扬州市第三期“英才培育计划”。
擅长:焦虑障碍、抑郁症、强迫障碍、睡眠障碍、进食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门诊时间:周一—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