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感动】一封手写感谢信的背后,是一群人的坚守和共同努力

作者: 文/图 王凌云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01-15 15:52:08
“感谢急诊科全员对我父亲4号晚上心肺复苏持续30多分钟!感谢你们努力的付出!”这是一位急诊患者的家属写给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的感谢信。
 
除颤8次,徒手胸外按压35分钟,患者恢复心脏搏动。
 
这是近日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抢救室发生的一幕,患者突发室颤,在急诊医学科、心血管内科、ICU等胸痛中心团队医护人员的抢救下,将他从死神手中抢回来。
 
在急诊抢救室患者爆满的情况下,医护人员不放弃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患者家属。
 
据患者儿子介绍,患者是一位70岁的阿公,当天19时左右突发胸闷,在当地医院急诊就诊后,当地医院建议其转上级治疗。
 
阿公到达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后,医护人员迅速启动胸痛患者救治流程。主管护师罗云静正准备为阿公测量生命体征,阿公突然失去意识。在一旁忙碌的林旭主治医师立即上前评估,发现阿公大动脉搏动消失,立即予胸外按压,周玛丽主管护师迅速取来抢救车、除颤仪,评估阿公为室颤。疫情期间,急诊医学科夜间驻班主任金晓红主任医师听到呼救,立即赶到阿公身旁,接过除颤仪,立即予电除颤1次,并指挥抢救。叶宇庭医生、护士陈鸿、林巧媚也加入了抢救团队。
 
室颤意味着心脏停止了搏动和泵血,需要紧急电除颤和心肺复苏。
 
21时35分,第一次评估,室颤,电除颤,心肺复苏;
 
21时37分,第二次评估,室颤,电除颤,心肺复苏,肾上腺素;
 
21时39分,第三次评估,室颤,电除颤,心肺复苏,胺碘酮;
 
……
 
时间2分钟2分钟的过去,急诊医学科医护人员轮流给予阿公徒手心脏按压,呼吸囊辅助呼吸,电除颤,一次,两次,三次……在第6次除颤后,阿公于21时53分恢复了心脏搏动,这时,床边肌钙蛋白结果出来了,0.12ng/ml。等候在床旁的心电图室梁啸医生给阿公做了心电图,ST段异常抬高。超声科黄文娣医生立即给阿公做了心超,阿公心脏恢复搏动,左心室存在节段性收缩减弱。阿公是急性心肌梗死。
 
21时56分,阿公又室颤了。
 
金晓红主任一边主持抢救,一边和家属交代病情。“请医生尽力抢救!”看到家属的决心,医护人员坚定了抢救信念。“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轻言放弃!”尽管当时参加抢救的大部分医务人员也都带病坚持在上班,身体也很虚弱,面对病人的生命,他们拼尽全力,汗流浃背。因为要反复评估和除颤,他们放弃使用机械复苏仪,选择徒手复苏。
 
在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又经过了2次除颤和14分钟的心肺复苏抢救,22时10分,阿公在心脏停搏后35分钟恢复了窦性心律和呼吸。
 
医护的努力,家属看在眼里,记在心底,于是有了文章开头的感谢信。这封感谢信仿佛一道光,也温暖了急诊医学科全体工作人员的心。
 
在后续的抢救中,医护人员建立高级气道,血管活性药物稳定循环,留置胃管,心梗一包药碾碎鼻饲……心血管内科值班叶挺挺主治医师迅速到场评估病情和家属沟通,并报告当值心血管常务副主任王齐増主任医师,启动导管室……
 
抢救室呼吸机均在使用、ICU、EICU满床的情况下,金晓红主任一边抢救一边向总值班请求调配呼吸机到DSA室,并请求提早安排患者术后的收住科室。医院每日更新院内呼吸、高流量设备分布表,设备管理处叶泳成每日巡查该类设备使用情况。在及时协调下,呼吸机迅速到位。阿公被送入DSA室,做了急诊冠脉造影支架植入术。而在此时,当晚的值班院领导、纪委书记颜安华也在积极协调ICU床位,让阿公在术后可以及时送入ICU进一步治疗。经过ICU几天精心治疗,阿公已转至普通病房。
 
“许多患者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心脏停止供血造成大脑缺氧, 4~6min后便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甚至死亡。阿公突发室颤因为及时发现和抢救,得到持续有效的心肺复苏,为后续的进一步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金晓红主任总结道,“另外在目前的形势下,医院高效的管理,统筹调配医疗资源,也为挽救患者生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疫情当下,急诊医学科首当其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医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牢牢守住患者生命健康防线。“在目前的形势下,抢救心梗患者不仅是对急救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医院综合管理能力的考验。”
 
针对患者就诊情况,医院多措并举,动态调整救治诊疗政策,对全院医护人员统一调度,科室床位统一调配。连日来,医院党政领导开启“白+黑”“5+2”模式,随时召开线上或线下会议,讨论部署工作任务、迅速调整全盘工作。院领导和相关职能科室驻点急诊抢救室,现场办公,整合资源,统筹调配,优化流程;做好抢救室人员分级诊疗,创新打造患者急救链,有效打通“急诊与ICU”“急诊与病房”运行链,加速院内患者分流和消化;全面强化重症救治力量,第一时间成立新冠肺炎专家组;扩容重症病区,建立转化ICU,缓解全院ICU收治压力;优化院内医疗资源配置,实现有序分流、高效救治,确保生命通道畅通无阻。加强院内会诊和新冠救治培训,动态补充诊疗力量;加强医疗质量监管,以保证患者得到标准化、同质化的科学救治。打通所有科室护理人力,实行统筹调配,实时联动、快速调整,将有限的人力资源用于保障最重要的护理工作。建立院科两级的关心关爱组织,切实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关心关爱。
 
“‘保健康,防重症。’在就诊高峰,我们一线的医护人员不分白天黑夜,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定坚守、无私付出,才换来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安全。”医院郑志坚院长表示。